查看原文
其他

真的存在常人吗?(中)

行者之心 心镜818
2024-11-26

前面介绍了和林老师关于“常人”的争论,现在探讨一下“常人”这种概念背后的思维习惯,以及这种思维习惯的错误性和危害性。



01

什么是“常人”


我理解林老师的“常人”就是普通人,与之对应的非常人应该就是不同寻常的超常人,可以是杰出的人, 成功的人,或者伟大的人。


至于杰出的标准可以有多种多样,比如是运动员,或者是科学家,也可以是精神领袖,政界,文艺界,商界的精英等等。


当然这里“常”与“超常”或许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一个村子里的大力士到了奥运会竞技场都不一定有参赛资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自然都是伟大的科学家,可是和牛顿与爱因斯坦相比,大部分获奖者的贡献就相对显得平常而不那么伟大。


虽然林老师并没有严格地给出他的“常人”定义,但通过他的描述,都和外在的属性,比如知识程度,职业成就等相关。所以可以猜想他所说的“常人”就是那些拿不出令人头晕目眩的耀眼成就的普通人。


与“常人”相对,“非常人”必然要有非凡的成就。虽然有些成就很难量化,但人们总是会发明出各种排行榜来界定一个人在某一领域的影响力。有些排行榜是建立在明确客观的度量尺度上,比如福布斯的富豪榜,有些则是建立在相对主观的界定,比如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十位小说家等等。但无论标准如何,一个人是否可以摘掉“常人”的帽子主要看他成就的大小。


如果依据一个人成就大小来界定一个人是否属于“常人”,我同意,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属于常人,因为无论在哪个行业,人类中都有那么极少的一部分人,他们在某些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越绝大部分同类。


但我为什么还是会反对林老师的“常人”说法呢?因为这个说法背后的隐藏着一个错误的惯性思维。


(任何方面的竞争都如同建造一个金字塔,最后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到达塔顶)


02

本性和外显


“常人”这个概念把人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平庸的大多数,另一类则是优秀的极少数。而一个人具体属于哪一类则依据外在的标准,比如他的成就来界定。虽然人们会说这种现象是一个无可争辩的社会现实,但这种分类法还属于一种人为的产物,或者说是一种惯性思维方式,一种特定观察视角的产物。


俗话说是金子总要发光,这句化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本性(金子),另一个是外显(发光)。这句俗语强调的是外显,因为它隐含对发光这一时刻的期盼,同时也暗示通过外显来证明本性,它的潜台词就是如果一个东西从来都没有发光,那么它就一定不是金子。


然而这句话实际是错误的,只有制作成首饰或金砖的黄金才闪闪发光,深埋在地下金矿中的黄金并不发光,而宇宙其它星球上的黄金,人们或许永远也不会见到它们发光。


这种对外显的追求是一种功利主义。我们为什么喜欢金子,因为它发光。我们为什么崇拜伟人,因为他们的耀眼光环。然而这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事物的本性。


金子,无论是制成闪闪发光的首饰,还是以金矿的形式深深埋藏在地下,它都是金子,其本质并没有任何区别。同样,一个人,无论是不是有杰出的成就,显赫的地位,还是一辈子默默无闻,他都是一个人,从本性上来说,并没有区别。但人们往往忽略本性而强调外显,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来自于社会的功利性。比如对于黄金的钟爱,其实人们真正喜欢的是人类社会赋予黄金的价值或者作为首饰的装饰效果而不是黄金本身。


下面我们看看通过外显来评价事物的这种思维习惯可能引起什么样的谬误,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什么是人的本性)


03

对人性的误解


强调外显的思维习惯让人轻易给出结论和判断。比如看到一个人随地吐痰,就会产生这个人素质低下的判断。看到社会中的种种黑暗面就产生人心不古,社会秩序崩坏等等结论。然而最关键是最关键的错误对人性的误解。


在哲学群中,一个颇为喜爱思考的群友给出这么一个有趣的案例,“在一座独木桥上,你和迎面而来的人相互堵住对方的去路,按照利己是人的本性或首要选择,那么,任何一方就不应当让对方通行。而在现实情况中,却总是看见某一方让对方先行通行,那么做出这一行为的人就违背了利己的本性。也许解决上述问题是存在可能的:利己必须通过利他这一中介才能实现,利己包含了利他。仍以通行为例,通过让对方先行通行(利他),然后自己得以通行(利己)。”


先不具体考虑他这个思想实验的其他意义,只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就发现他毫不怀疑地给出“利己是人的本性或首要选择”,也许很多人都会赞同这一点,但这样论点的根据何在?


同样在和林老师对话中,他也说到,“你浪漫地推崇人人皆是神,我更悲观,看到人性中的恶和罪”。林老师看到了罪与恶,然而罪和恶只是人的行为,又有什么根据把它们归于人性之中?


我不否认,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表现出自私的行为,这个世界也充满了人所犯下的种种罪恶,但这些都是外显,我们能够只依据这些外显就下出人性就是利己,罪与恶就在人性之中吗?


显然,从逻辑上讲,这样的结论并不成立。另外即使从现实世界中观察,人既有利己的行为,但也有牺牲自己利益他人的行为。而人的罪恶,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探究,大部分的罪恶都有其外在的理由,虽然我们不能因此就完全开脱自己的责任,认为每个人都无辜的,并认定人性就是善的,但至少对于人性本身,我们不能轻易给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因为人外显的丰富多彩,从最高尚,到最卑劣的行为都可以观察到,所以不能只通过行为就轻易对人性下出善恶的定论。

(许多哲学家都认定人的本性本自私,然而它们的观点真的正确吗?)


04

内卷与躺平


用外在的成就来评价一个人成了世界的潮流。人们不仅用它来评价他人,也同样用它来评价自己。于是乎在人类生活的任何领域都充满了竞争。


权力!财富!声望!人类的竞争和攀比展现在各个方面的各种层次之中。然而胜负类型的竞争终究是以大部分人的失败而告终。人们都仰慕和敬佩奥运金牌获得者,然而每一个登顶人脚下都踩着无数登顶失败的奋斗者。人们传播颂扬成功者的故事,这些故事会吸引更多人投入这种残酷的竞争。然而更多的竞争者只会让一个竞争更加残酷。因为这种竞争模式不可避免地把大多数人归为失败者,如同金字塔,无论如何,金字塔顶只有一块砖头,但塔身和塔座则是由无数块相似的砖头砌成。本质上所有的砖头并无差别,但外显的差异导致了这种内耗的竞争。


残酷的竞争造成许多社会问题,古代皇室权力之争有性命之忧,现代这种竞争相对温和一些,但同样残酷。害怕失败,渴望成功不仅降低人的道德感,还诱发许多罪恶现象,同时也导致内卷,另一方面又让一些无力承受这种竞争压力的人自暴自弃从而采取躺平的态度。其实这许多社会通病都来自用外在成就评价一个人价值的这种思维习惯。


几年前我和一个好友一起喝酒。我的这位朋友相当有才华。我们那天喝多了,聊天中,我随口说了一句你办事这么犹豫将来不会有什么成就。结果没想到这句随口的醉话居然让我这位生性一向随和朋友翻了脸。因为我很珍惜和这位朋友的关系,所以我从此发誓终身禁酒。


但这件事也让我意识到我的这位朋友多么渴望成功。其实这种人很多,有才华,有抱负,但许多都发现自己无法达成自己的理想,成为在自己的领域一统天下的人物。于是他们感觉怀才不遇,郁郁不欢。其实未必是他们的才能不够,或者努力不够,因为无论如何自身条件多么好,人们认为的成大事者终究只是极少数,金字塔顶就只有那么大一点地方,幸运登顶的人,除了才能,努力,还要有各种运气。


上面的这些理由解释了我为什么反对林老师关于“常人”的说法,因为这种说法背后隐含着一个思维习惯,就是的通过外在成就来评判人的高低,而这种思维习惯不仅是一种谬见,更是造成的人类社会中许多不良现象的一个根源


在否定了常人这种说法后,下篇介绍为什么我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优秀者。

(这样的生活是人类所向往的吗?)



推荐阅读:

《神奇数学》

《灵性觉醒-未来的理想世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心镜818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